連網絲加工
制造業
制造業是指機械工業時代利用某種資源(物料、能源、設備、工具、資金、技術、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場要求,通過制造過程,轉化為可供人們使用和利用的大型工具、工業品與生活消費產品的行業。
制造業直接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生產力水平,是區別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重要因素,制造業在世界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ies)的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份額。
根據在生產中使用的物質形態,制造業可劃分為離散制造業和流程制造業。
制造業包括:產品制造、設計、原料采購、設備組裝、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零售。
分類
主要分類
01農副食品加工業
02食品制造業
03 酒、飲料和精制茶制造業
04煙草制品業
05紡織業
06 紡織服裝、服飾業
07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
08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
09家具制造業
10 造紙和紙制品業
11 印刷和記錄媒介復制業
12 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
13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
14 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
15醫藥制造業
16化學纖維制造業
17橡膠和塑料制品業
18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19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20 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
21金屬制品業
22通用設備制造業
23 專用設備制造業
24 汽車制造業
25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26 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
27 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28 儀器儀表制造業
29 其他制造業
30 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
31 金屬制品、機械和設備修理業
生產類型
1.按定單設計(Engineer To Order,簡稱ETO)或按項目設計(Engineer To Project)
2.按定單裝配(Assemble To Order,簡稱ATO)或按定單制造(Make To Order)
3.按庫存生產(Make To Stock,簡稱MTS)
4.重復生產(Repetitive)
5.批量生產(Batch)
6.連續生產(Continuoius)
用電量統計
中電聯22日公布的1-4月 [1] 份電力工業運行簡況顯示,4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環比有所提高,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增速明顯放緩;日均制造業用電量創月新高,四大高耗能行業用電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環比較3月份有所回落。就電力行業本身而言,水電表現優異,火電的投資也在增加。
制造業
制造業
4月份,全國制造業用電量235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4%;全國制造業日均用電量78.5億千瓦時/天,比上月增加12.7億千瓦時/天,創制造業日均用電量新高。
值得慶幸的是,四大高耗能行業4月用電量增速同比略有回升,環比較3月份有所回落。4月份,四大高載能行業用電量合計136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
就電力行業本身而言,受上年基數偏低影響,1-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電廠水電發電量180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5.2個百分點。這也意味著,水電公司1-4月將有不錯的業績表現。
水電設備利用小數增加越多的公司,業績表現可能更佳。中電聯的統計顯示,在水電裝機容量最大的12個省份中,廣西水電設備利用小數同比增加 454小時,貴州增加401小時,青海增加241小時,湖南、四川、云南的增加數也都超過150小時,只有湖北同比減少116小時。
與此同時,由于煤價下跌,而電價依然維持穩定,因此1-4月火電的投資出現了增長。據中國產業洞察網統計數據顯示,在電源完成投資中,火電完成投資225億元,同比增長7.9%。不過,火電在建規模同比繼續下降,比上年同期減少600萬千瓦。
智能化趨勢編輯
我國制造業作為國家的支柱產業,一直保持較好的發展態勢。然而,隨著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人工費用的增長,傳統制造業依靠人力發展的道路已經越走越窄。與此同時,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正為傳統的裝備制造以及物流等相關行業的生產方式帶來了革命性的產業變革。
分析師指出:智能化是集信息技術、系統控制技術、電子技術、光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傳感技術、軟件技術和專家系統等為一體,實現擴展或替代腦力勞動為目的的高層次的控制技術,是實現數字化工廠的重要技術基礎。我國制造業在新時期新形式下的發展必伴隨智能化、自動化。
智能裝備典型代表是工業機器人,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具有很多優點。首先,它們能代替人做某些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其次,在重復動作中可以保持較高精度,保證產品質量的穩定。第三,機器人可以連續工作,投資回收期較短。最后,機器人的使用成本較低,且便于控制,可以削減昂貴的人工費用,為企業節約大量的成本。
智能裝備正支撐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市場對機器人的強勁需求始終保持較高增速,相關數據顯示,到2015 年,中國機器人市場有望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市場,需求總量將達36000 臺,占全球比重18%。今后三年我國機器人銷量將累計增長11.8 萬臺套。以每臺30 萬元計算,我國機器人單體市場平均每年100-150 億元。
在《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態勢及投資商機研究報告(2013-2017)》中提到:傳統制造企業利潤不斷被壓縮,人口紅利的消失使得勞動密集型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加強設備自動化改造,提高生產自動化程度,減小勞動強度,改善作業環境,已經成為制造業的普遍共識。智能裝備正在快速有效的拉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制造環境
制造業的制造活動是多樣的,根據生產制造的目的和前提,制造環境以分為定貨生產、裝配生產、工程生產和備貨生產等4種制造方法。
工程生產的交貨時間通常比定貨生產、裝配生產和備貨生產都長。
這也就是制造業的生產銷售環境,它們提前期的長短和工廠的制造
配置方式是不同的。
有時在一個公司里,同時混合存在著多種制造方法。
1. 訂貨生產(Make-To-Order,簡稱MTO)
訂貨生產:能夠制造多種產品,只保持少量產成品庫存,生產提前期短,交貨期也短。
訂貨生產主要關心生產計劃與控制。因為在訂貨生產中,大部分是新的訂單,重復作業的比率不高,所以迅速地報告問題與更快地作出反應,以解決機器安裝、物料計劃更改等問題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2. 裝配生產(Assembly-To-Order,簡稱ATO)
裝配生產是訂貨生產中的一種特例。即訂單上所需要的最終產品是由庫存中現有的零部件組裝而成的,它
往往用于系列可選產品的訂貨生產中。這些零部件一般是通用的零部件,并且是事先生產好之后存入倉庫的,當客戶需要時,將它們裝配起來就行了。
3. 工程生產(Engineer-To-Order,簡稱ETO)
工程生產是以工程項目來組織生產的,如電梯、鍋爐、造船等生產。一般產品結構復雜,通用件和標準件少。先要進行產品設計,因此提前期長,交貨期也長。
面向工程項目的企業通常給計劃者提供不變的積壓訂單來進行生產
日程的安排。
4. 備貨生產(Make-To-Stock,簡稱MTS)
備貨生產:接受訂單之前,就開始組織生產。一般有多種產品、多個地點的產成品庫存,供客戶選擇。
在備貨生產中,由于掌握了生產計劃和控制的主動權,所以提前期較短,交貨準時。
生產計劃比較正確有效,庫存為需求與供應的變化提供了緩沖,客戶服務可得到相當大的改善,設備維護可采用計劃維護方式。
相關產品: